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

「滑世代」的希望與難題

作者:何琦瑜 2013.05.29

這一代的孩子,用手機、平板電腦和手指,「滑」進一個我們不曾領略過的「美麗新世界」。那個虛擬世界裡,有超越實體學校和書本、聲光影音俱備的知識,同時也充斥著虛假的垃圾和謊言;可以超越國界與地理的限制,快速連結更多親密的好朋友;卻也輕易的就撞見霸凌與詐騙。希望與罪惡並存,益處與難題一樣的多。



矛盾的是,談起數位科技帶來學習的衝擊與改變,台灣的父母、教育工作者和領導們,總是說:「現在談那個好像離我們太遠!」或是「目前還不是最重要的事」。多數父母和老師們,已經焦慮的看到孩子們黏在手機、電腦、網路上的「沉迷」與「分心」,甚至成人自己,也無意識的投入低頭族的行列:忍不住每小時查臉書,用iPad和iPhone充當小孩的保母……科技新世界的難題已經來到眼前,但我們卻還漠不關心這股能量可能創造的正面影響和益處。

換句話說,數位新科技的「能力」,早已深入展現在成人和孩子的生活裡;但我們對教育與學習歷程的期待,卻仍停留在上個世紀,與科技新世界楚河漢界的割離。在台灣,我們少數能看見的所謂「數位學習」,就是老師從「寫黑板」進階到「按光碟」。一成不變的教室風景,缺乏想像力的課堂,並沒有因為新工具帶來本質上的變化。

前進美國的啟示

於此同時,太平洋的彼端,全球科技產業的領導者--美國,已經開始醞釀著一場翻天覆地的學習革命。《親子天下》特別派駐兩組記者,探訪美國東西岸--從紐約到矽谷,數位教學的第一現場,深入了解科技如何翻轉教室的樣貌、老師的角色。如何幫助學校,以「學生為中心」,創造出依照個人能力,專屬、客製、多元的學習模式。

初步觀察,美國經驗與想像中不同的是,科技的使用並非高所得社區或學生的專利。美國政府形塑願景、分配資源,要以科技來幫助學校弭平貧富的知識落差。此次採訪的理念學校,如KIPP系統,以及北卡教育經費排名後段班的摩斯維爾學區,都因著科技加速教學模式的轉變,幫助弱勢生學習成就得到具體的進步。

更重要的訊息是,在這場典範轉移的變革中,軟硬體設備是必備的基礎建設,卻不是保證成功的關鍵核心。課程設計是「鷹架」,教師的教學能力是「靈魂」,而學生的參與,則是學習歷程的「血肉」,新教育要成功達陣,三方都不可或缺。

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(Marshall McLuhan)有句名言:媒體就是訊息。每一次新媒體與資訊工具的出現,都會衝擊社會運轉的方式,改變教育與學習的面貌,帶來新的希望與難題。如果我們提早做對事情,在學習與教育的投入上做對準備,我們的數位小孩,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能主動學習、快速超越前人的一代;但如果我們逆勢而行,他們也很可能從教室、學校遁逃,遭遇史上最容易上癮、沉迷、分心的黑暗時代。

站在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,也是該做出選擇、採取行動的時候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